香港球會也曾擊敗一些英超和意甲勁旅。
更重要的是這五個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家人過的是一種時間表,而礦工過的是另一種時間表——生活變成不同的旋轉木馬各自忙碌。
我們有意創造共同體經濟,在共同體經濟中,對於與他人和環境的關係,我們會進行倫理思考並採取倫理行動身體的幸福,來自於有健康良好和安全的生活環境。職業的幸福,來自於享受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無論是一般的工作或是作為學生、父母、志工或退休人士。這是很典型的錢重於一切的故事。然而,當我們將這麼多勞動時間投入到賺錢中,我們又如何能夠有這樣的結合?我們如何可能協商出更好的均衡? 限制我們花在有薪工作上的時間,我們才有時間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是工作者一直以來的目標。
當產業增長,工作節奏隨之加快,工作報酬也極速上升。他們製作、交換和贈送東西,而非購買它們。在全球最大的黑煤出口國中營運的煤礦公司取得了豐厚的利潤,澳洲礦工在勞動力中的此一特權地位便是得益於此。
這些返樸者的時間都用來做些什麼?他們停下來聞玫瑰香。研究顯示在1990年代期間,大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澳洲人和英國人在30幾歲、40幾歲和50幾歲時自願過著返樸的生活。但這只是露天採礦激增之初,且是在全球對澳洲煤礦的需求呈現指數增長之前。舉例來說,煤礦工人的平均年收入大約是12萬澳幣,比次高薪的工人群體高出33%。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協商如何以不同方式影響男性和女性的工作生活,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24小時時鐘,記錄不同種類活動的總時數。礦工的工作日程可能是工作四天,休息四天,且其工作地點通常離家很遠,因此該產業的雇員自我評比此行業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位居倒數第二名(資訊、媒體和電信業勞工自我評比的分數則是最差的),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他們不一定會減少工作量。——礦工Beryl 存活得好:共同體經濟的主要關懷 「存活得好」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最常見的答案是,「存活得好」意味著得到一份可提供物質保障的高薪工作。——Christie Breakspear and Clive Hamilton, Getting a Life 在工作光譜的另一端,有許多人認為必須要有高薪的工作來確保家庭的福祉。礦工及其家人都習慣於高薪待遇與高花費,常陷於高收入帶來的高債務陷阱中。
在澳洲的資源部門,工人受到高薪以及物質安全保證的吸引。社區的幸福,來自於參與社區活動。BMW不會給你一個擁抱或畫一張畫送給你。他們從事業餘愛好,多放鬆,多運動,多睡。
整體而言,他們掌控自己的生活,且開始享受以安然的步調過著多彩多姿且具意義的日子。很重要的是,返樸者來自不同的收入群體和社會階層。
他們做的是不同的工作——花時間照顧家人和朋友、在非正式或有組織的社區團體當志工、學習他們一直想要學習的事物。幸福評分卡,上面有五種類型的幸福評分,分數從1(差)到2(足夠)到3(非常好)。
礦工的工時是所有雇員群體中最長的,而且因為礦坑是持續在運作的,所以礦工需要12小時輪班工作,開鑿和碾碎礦石,或將其裝載在大船上運往日本、南韓、台灣、中國和印度的鋼鐵爐及發電廠。他們減少有薪的工作、從事較低薪的工作、搬到較便宜的房子或區域、轉換職業,或完全停止有薪的工作。他們起初都誓言只做幾年,賺大錢,然後就趕快離開。文: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 返樸者(Downshifters)是審慎思考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並且決定全面調整其生活的工作者。但就如我們所看到的,更好的物質保障並不總是意味著更佳的福祉。圍繞著共同體經濟的這個主要關懷,人們發起了奮鬥且贏得了成功,透過觀察這些努力與成就,我們可以學到許多。
這也是一個我們許多人深陷其中的循環故事。任何想入行的人,我會建議年輕一點時來做,勤奮一點,賺一些錢,然後退出,因為你真的會變老,真的老很快
如果這兩個人有時間想想這整件事,他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在當天早上就已經感受到無意識的存在,透過每天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事件,我們得以經驗到無意識在各自身上引發的行為反應。回到辦公室時,他問自己:「我是被什麼上身了?發生了什麼事?我通常不會因為小事而發火。
無意識的概念來自於人類對於日常生活的單純觀察: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內心的某些事物。有時候,這些掩藏起來的人格令人難堪或是帶著暴力,一旦表現出來時,我們會覺得好丟臉。
她飽受驚嚇,問自己:「我是如何在完全不自覺的情況下開了這麼長的一段路?我的心飛到哪兒去了?當我在做夢神遊時,到底是誰在開車?」不過因為過去曾經發生過相同的情況,她把這個問題暫時擱下,朝辦公室走去。」他只感覺內在湧起一股怒意,跟朋友所傳閱的備忘錄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卻因為這件小事而浮出檯面。」當我們能夠更敏銳覺知無意識所浮現的能量時,就能學會問自己:「是哪部分的我相信那一點?為什麼這個議題會引發那部分未被看見的我如此強烈的反應?」 我們能夠學習更近一點看看這個議題,那個「席捲我的」是一股突然侵入的無意識能量。事實上,如此失控的情緒表現,真真切切是從某部分的他而來的,來自於他的意識心智所無法看見的內在深處。
這些林林總總的例子都會讓人驚訝:「我不是我原先所以為的我,我有著未知但又屬於我的正面及負面特質。我們身上隱藏的這些部分,有著強烈的感受,同時想要有所表現。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心思飛到「別處」時,下意識做出某事,之後又對自己所做的事驚訝不已。有時候,我們會訝異:「發生了什麼事?我並不清楚自己對於那件事有如此強烈的感受。
後來她成為女英雄,憑藉力量及犧牲拯救了她的子民,遇見一位愛她的堅強、高貴的王子。這雖然不是最安全的開車方式,但是無意識的確提供一個優良且重要的內建備用系統,而且常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
她被這一幕給嚇壞了,他的憤怒和事件的嚴重程度完全不成比例。正因為這般隱晦未見,這個內在之地才被稱為「無意識」。在其他時候,我們對於這些未知的內在力量及良好特質是有所覺察的,我們利用這些潛藏的資源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說出一些遠比過往所能給出的更清晰又聰慧的觀點,表現出從未洞悉的內在智慧,展現我們不清楚自己擁有的慷慨及體悟。這份怒意從何而來,他自己也不清楚。
然而,除非我們學習做內在工作,否則這些部分就是隱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當我們聽見無意識這個詞時,多數人都會有直覺感受,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我們經驗無意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突然興起的情緒反應,那些令人費解的歡愉或是非理性的氣憤,突然間侵入了意識心智,接手掌控。當她回過神後,發現自己竟然記不得是怎麼來到辦公室的,她完全想不起來自己過了哪個街口或是在哪裡轉了彎。
文: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 無意識的作用 一天早上,有個女人一如往常地上車,開了好幾哩路前往辦公室。某個片刻,意識心智在他處忙著,而無意識心智就會接手我們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我們在紅燈前停下,在綠燈時發動車子,遵守各項規則,直到意識心智回到此時此刻。